津滨网 2016-7-21

7月20日,天津市迎来大暴雨,全城大多数地区都开启了“看海”模式,而位于滨海新区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却依靠着雨水收集系统的顺畅排雨,在这场大暴雨中吸水、蓄水,既避免了城市内涝,又能将整座城变成了“海绵”,把这些吸纳的雨水“吐”出来利用,实现了城市的呼吸吐纳。目前,生态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全市样板。
记者从生态城城管局了解到,截止到7月20日下午13:50,生态城降雨量达到130mm,达到大暴雨级别,截至记者发稿时,生态城降雨量预计接近200mm,达到20年一遇标准。
记者20日采访时正值大雨,而在本处于低洼地段的惠风溪桥下,记者却看到雨水径流全部沿路边流入了并排设置的侧式排水孔中,而路面中央则无积水残留。据生态城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侧式排水孔每30米便有一个,正是生态城道路迅速收集雨水的“法宝”之一。不仅如此,生态城道路上还采用了砂基透水面砖,该材料能够涵养部分雨水。降雨时,雨水将分别从侧式排水孔和透水砖下的砾层先流入道路的隔离绿化带,在保证绿植“喝饱”后,雨水再流入地下雨水管网。
不仅仅是保证道路排水通畅,为实现“海绵”功能,生态城已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到规划建设的各个方面。比如生态城在公屋展示中心、低碳体验中8个项目设置了雨水收集系统,每年共计可收集利用雨水约2800吨,可用于灌溉、市政浇洒和冲洗屋面光伏发电板。比如将锦庐生态公园为代表的绿地建设成下沉式,有利于雨水的收集和下渗,既可涵养地下水,又能减少市政管网排水压力。此外,生态城还结合雨水泵站出水口,设置了雨水自流排放区,通过人工湿地净化后排入城市水系。雨水渗入地下,可补充地下水资源,还能缓解地面沉降、减少水涝和海水倒灌。
“未来,生态城将进一步提升海绵城市的规模与质量,打造一系列水生态及绿色示范项目,让城市这个大‘海绵’具备更强大的‘吐纳’功能。”上述负责人表示。
(中新天津生态城门户网站)